为了保密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
时间:2020-12-15

        “一颗平常心,两肩勇担责。”这是北京市石景山区委保密办保密管理科科长李来军干事创业的最大秘诀。在业务一线默默耕耘的18年间,他凭借这样的信念和担当,理顺千条线,下准一根针,在保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中跑出了创新加速度。

                                                                             基层之难何解

        “每次保密干部培训,一小半学员都是生面孔!”在不少机关单位,保密干部兼职的现象较多,交流换岗更是常事,人员稳定性差、业务素质频繁归零等因素梗阻着基层保密工作的开展。

        为了规范这支队伍,李来军首先设置了“持证上岗”制度,倒逼新老保密干部自觉加强学习。他提出,全区保密干部必须定期接受保密培训和考核,才能取得《保密干部上岗证》。证书虽然是石景山区委保密办自制的,但数年如一日的严格管理,却使这个小小的红本有了非同寻常的效力:一项业务不熟练,就不能如期登记盖章,不能如期登记盖章,保密干部的日常工作就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同时,李来军将全区机关单位按照涉密程度分为不同等级,开展保密工作档案统一管理。保密干部须定期将本单位的保密工作计划、涉密人员登记备案表、信息公开审批单等提交至区委保密办进行归档。这样一来,保密工作的“当年卷”就变成了“万年卷”,新上任保密干部只需几日的案头工作,就能快速了解本单位保密工作情况,区委保密办的统筹管理也更加有力。

        在做好“人”的工作基础上,李来军借鉴军工保密资格单位的管理办法,采取责任归口、制度融合的总思路,促进保密部门实现了由“统管”向“监管”的转变。鉴于区委保密办人手紧张的现实,李来军向区委保密委员会争取支持,将保密办的职责厘清为监督、指导、检查和协调,日常工作则要求各部门“谁的孩子谁抱走”。比如,涉密人员管理归口人事部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设备管理归口信息化部门,新闻宣传报道审查归口外宣部门,等等。保密工作与各部门业务工作高度融合,全局性、专业性大幅增强,工作效率也显著提升。

                                                                     既要下硬功 还要使巧劲

        好舵手能使八面风。要让各单位配合工作,李来军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首先,就是以作风转变促工作发展。

        李来军紧抓基层“减负松绑”的需求,在发文、签订责任状等方面大力精简,改变了以往“痕迹管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老套路。

        对于执法对象,李来军也坚持在作风上规之以严、践之以实。从前,石景山区的基层保密执法配合度较低。特别是2004—2005年,虽然保密部门要求辖区内印刷复印企业必须定期备案审查,但主动备案的很少,大多需要保密干部上门执法。不少企业负责人见了保密干部连连发问:保密局为什么管我们?你们的制服、执法证呢?这使李来军认识到,规范行政执法流程,是关系保密行政执法合法性和严肃性的大事,须臾马虎不得。

        本着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李来军带领区保密干部数次与北京市保密局沟通,制作了严谨的保密法律文书,规范了执法标准化操作流程。此外,石景山区委保密办还在全市率先为执法人员配备了执法记录仪,要求每次检查都必须佩戴,有效维护了保密行政执法的神圣和威严。

        当然,要在基层这“一亩三分地”里做出精彩文章,转变工作方法必不可少。特别是对上级政策的传达部署,更需要下足绣花功夫。

        比如,在对全区自查自评工作的调研中,李来军发现,国家保密局设定的十余个大项里,“涉密信息系统”一项只涉及本区的3家单位,如果把自查自评的打分标准原封不动地发下去,势必会造成分数权重的不科学。

        因此,从自查自评工作开展的第二年起,李来军便提出要将全区涉密单位按照保密工作的具体内容分为3类,不同类别的打分项目、标准各有侧重。2019年后,这项工作结合形势,又有了新变化。区委保密办为各涉密单位提供自查自评项目范围,各单位按照实际情况自选项目设计表格,真正做到了量体裁衣。在自查自评督查全覆盖中,区委保密办再对自查自评项目是否符合工作内容、打分是否属实等进行审核,确保不缺项漏项,为保密自查自评结果的真实有效上好保险。

                                                                        “方寸之争”显乾坤

        在基层,要守住业务版图、扩大自身影响,敢于碰钉子、巧于解硬茬的素质必不可少。

        提升基层保密技术水平是实现“十三五”时期保密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北京地区,涉密文件、敏感信息流通率更高,亟须建立基层保密技术监管平台。但是,区级保密部门人、财、物条件相对紧张的现状也摆在眼前。

        对此,李来军先行先试,早在2009年便启动石景山区保密技术监管平台建设项目,努力协调将其纳入全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大篮子,采用一事一报、争取特批资金的方式,先后健全了平台的各项日常处置能力。在领导支持下,李来军还一鼓作气地添置了技术演示设备和消磁机、光盘粉碎机等电磁销毁设备,使该平台承载起多种功能。2018年后,他又根据国家保密局的相关标准,对区保密技术监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目前正在攻克党政机关非涉密计算机敏感信息监控问题,强化互联网出口实时扫描手段。

        机构改革后,李来军再次拿出勇气,在多方面开展尝试和探索。比如,他和北京市保密局积极沟通,提出尽快明确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借助保密工作划入区委办公室职责范围这个契机,将其纳入全区目标督查考核和平安建设考核,同时加大检查力度,用党管保密的制度优势覆盖工作力量薄弱的短板。

        驰而不息,克己奉公,李来军的工作受到了一致好评。近年来,他连续获得北京市保密工作系统先进个人、石景山区依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所在单位被评为全国保密工作先进集体。2019年底,李来军荣获全国保密工作先进工作者。但他总说,基层工作“不要金杯要口碑”——最令他自豪的,还是区里保密员们一声声亲切的“李哥”。

 

 

(转载自《保密工作》杂志2020年第4期)

本文由《保密工作》原创创作,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部分消息参考:国家保密局

正品保证 优质服务 急速物流 售后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