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年薪220万招聘阿富汗重建项目经理?这些虚假招聘信息的背后,水很深!
作者:保密观
时间:2021-08-30

连日来,阿富汗局势吸引了全球舆论关注。上周,居然有则国内新闻“蹭了热度”。


啥新闻呢?原来是有人在某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一则招聘信息,称“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2021年阿富汗战后重建项目对外招聘重要岗位,年薪暂定220万”



正当“央企招聘”“阿富汗重建”“年薪220万”数词引爆网络舆论场时,“正主”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四公局发布辟谣公告并称已报警。目前,相关情况仍在调查中,这场招聘骗局的背后究竟是个别人的不当调侃,还是不法分子的诈骗陷阱,相信真相很快就会水落石出。


官网显示,中交四公局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承建多项国内外重点工程


不过,“保密观”注意到,此次新闻中,不少网友感受到招聘信息的“财大气粗”,一时间心生悸动、跃跃欲试,主动向对方投递了个人求职简历,直到辟谣公告发布,方知自己上了当。



这就值得警惕了。大家从个人前程出发,寻求远方的机遇和挑战,本没有错。但我们在互联网求职应聘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切莫被高薪诱惑迷了眼、乱了心。因为,一些虚假招聘的背后,不光是好事者的恶作剧,更有可能是一只只伸向我们个人信息的黑手。



屡遭黑手:网络招聘平台陷阱重重

案例一:招聘平台遭黑手。2018年,某网络招聘平台向警方报案,称平台用户个人简历信息在网络被公然售卖。警方调查后,发现是不法分子谢某破解该平台密码后盗取大量求职者简历,并将其出售。

案例二:单位内部出“内鬼”。2019年,某网络招聘平台报警称单位出现“内鬼”。警方介入后,发现是该单位工作人员陆某和王某为了“冲业绩、挣提成”,从公司窃取大量求职者简历倒手出售。

案例三:虚假招聘为牟利。2020年,广州某法院审理了一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被告人蒋某等购买某网络招聘平台账号后,发布大量虚假招聘信息,以收集求职者简历,再将这些信息贩卖给他人牟利。


案例四:平台限制成虚设。2021年,央视3·15晚会曝光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网等多家网络招聘平台存在泄露求职者简历的现象,并已形成“黑色产业链”。企业账户只要交钱办理会员,就可以不受数量限制下载求职者的完整简历,而在注册企业账户时,即使是伪造的资质申请也可以顺利通过……




追逐利益:应聘简历变身“畅销商品”


应聘简历,本是求职者向招聘企业介绍个人相关情况的文件,为何会成为不法分子眼中的“香饽饽”呢?


归根到底,绕不开一个“利”字。不法分子之所以视用户信息为“摇钱树”,“前赴后继”地铤而走险,皆因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每个人都被打上无数标签。而求职者的应聘简历,更是具有“信息全面、精准”的杀伤力,是不法分子眼中的“高质量畅销商品”。


凭借各种手段下载、购买求职者简历后,不法分子既能够获知公民的详细个人信息,从而搞“量身定制”实施精准诈骗;也能够转手卖给其他商家,据此推测用户喜好并投放对应广告;在极个别案例中,甚至出现求职者投递简历后陷入非法传销、情色招聘陷阱等恶劣现象。




提高警惕:招聘信息亟待严密保护


目前来,相关主管部门日益关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相继出台《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文件,在立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也起到了极强的普法宣传效果。


而从今年央视3·15晚会点名批评多家网络招聘平台泄露求职者简历,到本次中交四公局“躺枪”后强力辟谣并及时提醒相关应聘者,我们也欣慰地看到,招聘环节的个人信息保护已愈发为全社会、全行业所重视。



不过,行百里者半九十。接下来,面对花样翻新、防不胜防的信息泄露陷阱,还需更加强化监督,督促网络招聘平台严格自律,切实保护求职者个人信息。例如加强内部防火墙设置;加大信息安全保护和网络平台审核力度;重视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其树立责任意识,恪守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


当然,对于我们每位互联网普通用户来说,更易实现和做到的,还是要提高自身防范意识。例如,在网络投递简历时,除必要信息外,尽量不填写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在填写个人手机号、邮箱地址时,尽量使用备用手机号、邮箱地址;求职应聘时,尽量选择口碑好、安全度高的网络招聘平台,以降低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与此同时,个人一旦发现信息遭到泄露,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勇敢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正品保证 优质服务 急速物流 售后无忧